北京 【切换】

  • 北京
  • 上海
  • 深圳
  • 广州
  • 成都
  • 杭州
  • 西安
  • 天津
  • 济南
  • 南京
  • 武汉
  • 长沙
  • 重庆
  • 昆明
  • 贵阳
  • 南宁
  • 兰州
  • 沈阳
  • 大连
  • 长春
  • 哈尔滨
  • 石家庄
  • 郑州
  • 太原
  • 呼和浩特
  • 西宁
  • 拉萨
  • 乌鲁木齐

冬季去伊春看雾凇

 

 写在前面的话

被lonelyplanet笔者的一张图片吸引,让我定位到了黑龙江伊春市红星区大平台村这个地方。也许是因为一直在北京,人多景少,让我尤其向往人少风景美的旅行,选择旅行目的地时,总想避开各种闻名遐迩人看人的景点。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再好的地方,去的人多了,商业化会让它失去原本的味道。雾凇,出发前我并不太了解它,但,蓝天、白云、白雪皑皑、善良淳朴的人们、原汁原味的食物,这些应该就足够了吧。于是,邀上两个好友,12月的某天,请了三天假加上周末,开启了这次旅程。

——一路坎坷刺激抵达小兴安岭深处闭塞的小村

出发当日为7:30航班,凌晨四点半起床,6点到t3航站楼集合。考虑到出行的费用和时间,去程机票买的时联程中转机票,北京-大连,大连-北京。不料大连-北京段航程受上海大雾影响导致飞机延误5个小时,抵达伊春时已经下午四点,此时这个北方小城天色已黑,刚下飞机的新鲜感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当地零下20度的寒冷,很快我们与提前约好的出租车司机a碰面了。坐上车后一路狂侃,对于黑龙江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大伙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和师傅a聊到当地的收入,他告诉我们,这里的房价和经济发展程度都出乎意料的低,伊春市区普通工作5年左右的人月收入仅1300左右。人们倚靠着小兴安岭的林场而生活,而今年开始林场要封山育林,很多林业局的人都没有了经济收入。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红星区下属于伊春的一个区,师傅a说今天是和老婆结婚20周年纪念日,想和老婆一度吃晚饭,于是让他的好友b继续送我们至大平台村。新来的师傅b开着一辆比亚迪,开往大平台村的途中一直在下雪,积雪越来越厚,此时的比亚迪显得异常娇弱,厚厚的积雪不断的擦着车底盘和发动机,感觉车随时有抛锚的可能。扛不住了,缓慢行驶一个半小时才完成了1/3的路程,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零下30度的低温让人不敢再继续冒险前行,师傅b很无奈的决定让他附近的一个朋友开五菱之光来送我们,一直对我们说对不起,第一次见面本应无论如何都送完我们,但担心车坏在半路也根本不可能有人来抢修于是,我们上了第三辆车,师傅c开着面包车很猛,夜黑风高的晚上,一路驰骋在无人的小道,晚上九点半才真正抵达大平台村,入住喜洋洋客栈。

就这样,从伊春市区花了5个多小时走了180km的雪路,深夜九点半才到达目的客栈。夜晚的村庄出奇的宁静,白雪皑皑和可爱的烟囱把东北朴实的乡村小家衬托得犹如童话故事中的古堡,屋檐上厚厚得积雪像极了奶油,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虽然那个夜晚我的心狠平静,很久以后,再回忆起那个夜晚,竟然有一丝后怕,在雪路上孤独的四人,如果车真的抛锚,后果将不堪设想。

——天然的冰箱与食材

初到客栈,老板娘热情的迎接我们,屋子里烧好了火炕,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有西葫芦肉片、芹菜炒肉、大虾、东北大木耳,饥寒交迫的我们总算吃饱又暖了身子,一扫奔波一整天的疲惫。随后我和好友住进了带火炕的屋。火炕实在太太暖和了,请原谅我这个南方的孩子,第一次去东北见识到了火炕,晚上睡得暖暖而踏实,宁静又幸福。

随后在客栈入住的几天,老板娘用最浓缩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舌尖上的东北菜”,关于吃,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

1、蓝莓汁:对于爱吃水果的我,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它了,老板娘说每年7-8月在小兴安岭森林中采摘的野生蓝莓,纯天然无任何添加装瓶后置于地窖储存,冬天旅游季节到来时取出。一罐罐蓝莓自然的发酵成了蓝莓汁和蓝莓酒,喝下去一口一口全是果肉。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100%蓝莓酿制,喝完后嘴唇跟舌头都是紫色,且久久不能散去

2、林蛙:生长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一种蛙类,肉质鲜美,吃过牛蛙、青蛙和石蛙,可真是第一次见识到林蛙。对于天寒地冻物质又贫瘠的东北来说,当地自产肉类食材相当稀缺,林蛙被他们视为对小兴安岭这片森林的特殊馈赠。老板娘对它的贮存方式就是在门口堆一堆雪,然后把肉类都冷藏在里面,天然环保级冰箱,智慧的东北人真是善于利用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一切啊!

3、菌类:小兴安岭盛产木材,而本地上好的木材产的黑木耳,肉肥鲜美,可荤可素,给东北家常菜大添风采。还有林场里榛子树边生长的野生榛蘑,用它们简简单单做个木耳炒鸡蛋或小鸡炖蘑菇,配以蓝莓酒,足以将我们喂得酒足饭饱。

——此行的初衷是雾凇

雾凇是起初吸引我来到这个小村庄的理由,但之所有没有选择大名鼎鼎的吉林雾凇岛而来到这里,却不仅仅因为雾凇。工作的压力让我对此行最大的渴望是安静惬意的放松,小村的安静甚至与世隔绝,还有质朴毫无商业气息的人们,带给我的舒适和满足甚至已快超过此行的初衷。

而较好雾凇的形成却是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a.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b.风在3级以下;c.不下雪。因此雾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色。

伊春大平台村之所以能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折腰”,秘密在于位于大平台村的库尔滨河以及河边的库尔滨水库水电站。水电站每天发电都要释放摄氏零度以上的水,河水常年不冻,形成浓浓的雾气,冬季来临时大量的雾气和冷空气融合交锋,便形成了壮观的仿若童话世界的雾凇奇景。因为雾凇形成的必需条件,加上库尔滨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库尔滨雾凇形成的周期长,可达四个月之久。这里闭塞的交通、不发达的网络,更好的保护了冬日雾凇的原始环境。虽然还没有多少游人知晓此地,但它早已是摄影爱好者心中的摄影“宝地”。

雾凇的形成在早上,最佳观赏时间在太阳出来之前,因此我们连续三天早上5点起床。在伊春等待观赏雾凇的三天,第一天由于下雪未能如愿看到雾凇,倒是欣赏了及膝的东北雪景,诗情画意。

第二天由于气温仅零下15摄氏度依旧未能如愿,我们继续打雪仗。

第三天则是此行可能看到雾凇的最后机会,怀着看不到也不遗憾的心情在期待最后一次机会。果然,老天应该是听到了俺们的许愿,第三天,它来了。

太阳、月亮、黑夜、朝霞、白雪、小屋、烟囱,推开门迈出脚步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已经窒息,一切的一切都刚刚好,仿若儿时妈妈讲格林童话里我脑袋幻想的那幅画面。在这幅图画中,我们是“外来者”,误入了这个不属于人类的仙境。小伙伴们手挽手朝库尔滨河前行,这整个世界只有嘎吱嘎吱的踏雪声。

短短的几百米,由于超低温和积雪原因我们步行将近二十分钟才到达,但这在亲眼见到雾凇的那一刻,所有的疲倦与寒冷都随之消失。洁白的世界,感觉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祥和、纯洁、美好的,所有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统统滚蛋去吧。这一刻,只需要克服寒冷来咔咔用相机纪录眼里的美好世界。至于有多冷?我的iphone手机拿出来瞬间自动关机,带着口罩哈出来的气挂在睫毛上形成了小小的冰挂,还有带着各种暖宝宝依旧逐渐失去知觉的双腿~~~

美景面前语言苍白无力,还是用图说话吧。

雾凇散去的过程,烟雾缭绕,远处的摄影人在捕捉镜头下的美丽。

随着太阳的慢慢升起,粉红色朝霞洒落在雪白雾凇上,雾凇因气温上升渐渐散去,库尔滨河又恢复了它往常的样子。

抓到了雪地里的星芒。

——旅行中的点滴

旅行于我而言,除了欣赏美好的风景,还有找回现代文明发展后人们之间渐行渐远的温情。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一些随手善意的举动,让人更加珍惜感恩。

分享最打动我心的几个小故事给小伙伴们。

1、在大平台村度过的三天吃住都在同一家客栈,入住的人有我们一行三人,一对香港来的年轻夫妻,东北摄影协会的一伙4人,还有哈药集团的一名退休员工。期间正好赶上了冬至,虽然我是个南方人,但在北京生活近10年,也深刻体会到冬至在北方的重要性。在尤爱饺子的东北,那是更加重要了。冬至当天,老板娘吃过午饭就通知晚餐吃饺子,吆喝大家一起包饺子。大伙一起围坐在餐厅,屋子里烧着火,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好似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旧时代。这种东北人的过年方式,曾在许多电视和节目中看到过,那时的我觉得些许“土”,真实的体会却是比自家过年还要温情。从20岁到60岁,从香港到黑龙江,完全不同的年龄层和地域,丝毫没有陌生感,大伙亲切得让人难以相信不是一家人,我们聊各自的旅行和摄影经历,分享旅途故事,没有任何炫耀或嫉妒掺杂的人情味,久违而亲切。

2、观赏雾凇时,一开始由于欣赏到无与伦比的美景忘却了天寒地冻,在雪地里来回穿梭,利用太阳位置变化折射光线拍摄不同角度的雾凇。因为拍照,只带着一层薄薄的手套,很快手已经僵硬,出门时贴好的暖宝宝功能似乎也已经失效。东北的摄影师大叔看我和好友冷得已经说不出话来,将他仅剩的一个暖宝宝给俺们贴在了手心里,让人心里暖暖的。虽然为了同一个目的(摄影),却丝毫没有竞争反而互帮互助,这种感觉丢失太久太久。


雾凇散去后,顺便切磋摄影技艺,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好友给我成功拉曝一张,很喜欢万箭穿心的feel嘛。

离别前的午餐,。没有合影,没有联系方式,但是那短暂三天的美好回忆,深深刻在无法抹去的记忆里,离别时我们相约,有机会还将在此相聚。也谨以此行,告别我的2013

而我,我还会继续走下去,也一定会再回到这里。如果你因为这篇不算游记的游记爱上它,也请你带着我的小小愿望不要过分打扰它,让美好延续。


小饭卷 发表于2014-06-04 22:23

我来评论 (1771次阅读/ 22个评论/ 5人赞过)